close
![]() |
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人氣店家樂天書城的社會哲思、書店/出版/傳播、大眾傳播總論有最棒的商品。快到日本NO.1的Rakuten樂天市場的安全環境中盡情網路購物,使用樂天信用卡選購優惠更划 售價:495 我要購買 |
內容簡介臺灣科技新聞記者先鋒──呂一銘, 非科班出身的他一生醉心新聞工作,至今已超過半世紀, 這次,他決定著書,寫下這段科技與臺灣發展密不可分的來龍去脈。 在當年危疑震撼的軍政情勢下,國家科技政策或計畫多半是「極機密」,科技新聞也由文教、政治、經濟線記者兼跑,作者卻異軍突起,勤走國科會、原子能委員會、農復會、中研院等,寫出多篇深入淺出的科技新聞,吸引各報社紛紛跟進,並因而開拓了科技、環保、農業、能源等新聞新領域。 作者在本書前半回顧臺灣早期重大科技新聞事件,如當年為了國防發展,重視核子科學,並設立中科院、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為了開發海洋資源,開展造船技術,作者更登上「海功號」試驗船,參與首次造訪南極冰洋之行;甚至當年獨家揭發鉛皮蛋、PCB等諸多食安問題。後半則轉用軟性的筆調,書寫過去認識與採訪影響臺灣科技發展的人物,再爬梳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過,顯現豐富且精彩的人生際遇。 作者簡介譯者介紹 目錄前言:國家總體建設及科技發展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 Chapter 1 科技與農業政策 1‧中研院與臺灣的科研發展 2‧國防科技掛帥階段 3‧原能會在前,國科會在後 4‧工研院和科學園區 5‧中文電子化的柳暗花明 6‧令人驚艷的農復會 7‧海功號首航南極運鈾的幕後故事 Chapter 2 科學教育 1‧吳大猷:早期「教育改革」重要推手 2‧沈君山與「科學天地」 3‧《科學月刊》與臺灣科普教育濫觴 4‧臺大學生研製火箭成功 5‧北京人頭蓋骨在臺灣? Chapter 3 見證科學發展史 1‧丁觀海和王雋英打造出來的「超強粒子」丁肇中 2‧馬廷英的「大陸漂移」學說 3‧從氫彈之父泰勒談起 4‧發現世界最深海洞與海洋調查開發 5‧生化科學三要角:李卓皓、李鎮源、羅銅壁 6‧治療癌症不是夢 7‧追求臺灣能源自主性 8‧清大研製電動車 9‧締造臺灣「養殖王國」 10‧臺灣鮑魚──九孔的故事 11‧「臺灣蘇鐵」與觀音座蓮 Chapter 4 公害災難殷鑑 1‧政府早年輕忽管理,防治起步很晚 2‧偵測地震與防災 3‧食安事件慘痛史 Chapter 5 精彩人物 1‧王唯農:百年老店改革不易,學界清流壯年折翼 2‧沈宗瀚:臺灣農業發展關鍵時刻重要推手 3‧蔣彥士:調和鼎鼐、當權者的解憂草 4‧錢思亮:父子一門四傑 5‧徐賢修:新竹科學園區的奠基者 6‧畢林士:科技發展「美援」代表人 7‧周元燊:臺灣資訊科學拓荒者 8‧李登輝與我 Chapter 6 跨界人生 1‧我與文字工作結緣的經過 2‧一個老記者的體悟 3‧從《聯合報》轉進《台灣新生報》 4‧借調省府扮演「文膽」角色 Chapter 7 臺灣媒體變遷 1‧臺灣政治解嚴媒體卻未真正解放 2‧新聞媒體充斥負面教材 3‧置入性行銷與媒體壟斷 4‧新聞媒體往何處去? 後記 自序/導讀其他類如「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以新藥探索為起點,整合上、中、下游開發鏈的創新概念,連結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進而商品化,並能發展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的技術與藥品,達到個人化醫療的目標。也就是當年不斷獨家報導生化科技發展方向產生的推動作用。 此外,「轉學多師是吾師」,一直是我從事新聞專業的工作態度,像參與中研院的「中文電子化」研究工作,亦增強了報導「中文電腦」的力道,及催生首屆國際電腦會議在臺舉行等;到今天「智慧電子國家型科技計畫」,已進步到了能通盤考量電子科技的應用面與產業面,規劃生醫、綠能、車用電子、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等領域人才的培育與前瞻研究,以及相關的產業推動和關鍵技術開發,期能提升國內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IC)的產業推動和關鍵技術開發,以及智慧電子系統設計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而人工智慧科技(包括大數據、機器人等等),亦不落人後,並把成果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深感予有榮焉。 是以,科技可以殺人,也能造福人群,其禍福亦往往繫於國家執政者的一念之間。像早年原子彈的研製及投擲廣島、長崎,分別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杜魯門決定的。愛因斯坦後來就陷入極大的痛苦和後悔之中。他痛心地說,當初致信羅斯福總統提議研製核武器,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和遺憾。 之後的歷任蘇聯領導人、美國總統雖多主張「禁衍核武」、原子能和平用途,但仍不放棄維持恐怖平衡的力量,致進入冷戰時代期間,美國除了進行多達1,054 多次的核試驗外,也不斷對自身的核武器進行現代化更新並擴大其庫存量;其中在1966 年時,美國擁有的核武器最高估計已經成倍增加到超過32,000 枚之譜。1985 年時,全世界總共有68,000 枚能夠立即投入作戰的核武器。到了2014 年,世界強國相互制約核武的使用結果,也仍有4,400 枚核武器能立即投入作戰,而全球核子武器總數仍然有10,144 枚之多,堪為佐證。無怪如今經濟民生貧困的北韓,猶欲拼命發展核武,可見其負面影響很大,未必有利世人和平福祉。鑑於全球的核電一再發生災禍,也使得「非核家園」呼聲,在全球響起。像美國1979 年3 月28 日發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三哩島核電廠(Three-Miles Island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一次部分爐心熔毀事故,就造成美國核電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但此事故並沒有證明西方國家的核電廠事故會造成人畜傷亡及公共危害,所以「非核」未受重視,僅大幅提高核電廠安全設施的建造成本,以免事故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然則,到了1986 年4 月26 日蘇聯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的核子事故,開始受到國際關注,更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亦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前蘇聯官方的報告指出,約60% 受到輻射塵污染的地區皆位於白俄羅斯境內。經濟上,這場災難總共損失大概二十兆美元(已計算通貨膨脹),是近代歷史中代價最「昂貴」的核災事件。綠色和平組織估計的總傷亡人數是九萬三千人,而到1990年到2004 年間可能已經造成二十萬起額外的死亡。 當時的核安,固被許多人質疑,但由於車諾比核電廠的安全設備,遠遜於西方核電廠,因此三哩島事故後所建立的「核安」形象並沒有遭到嚴重打擊,但在2011 年日本福島的第一核電廠事故,確實瓦解了許多人對「核安」的信任。 發生在2011 年3 月11 日的福島核災事故嚴重程度,則遠超過美國... |
最近有些網友在問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要去哪裡買最便宜呢?希望我整理的資料能對我大家JASON有幫助。除了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 相關商品及價格也一並整理成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網友也都知道在定價和網路售價會有一定的差距,超多的鄉民很都說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 無敵好的! |
包含更進一步圖文資訊的介紹!點擊圖片或文字可以進到更詳細購物推薦網站~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 等好久終於開賣了超讚的啦!ADAM也嘗試積極推荐,並介紹我該商品優缺點。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數量有限,售完為止!限量是殘酷的,不要猶豫入手要快~最近有些網友在問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要去哪裡買最便宜呢? |
※其他推薦※
|
資料來源:樂天市場購物網
全站熱搜